Copyright © 潮州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69号
2024-12-23
潮州湘桥,宛如一颗镶嵌在岭南大地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作为潮州市的中心城区,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潮州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核心保存地。这里,“三山一水护城郭” 的自然风貌与湘子桥、开元寺、韩文公祠等名胜古迹相互交融,绘就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人文画卷。
湘桥区地处韩江中下游,居闽粤交通要冲,辖区总面积为 325.33 平方千米,东与饶平县、汕头市澄海区交界,西与潮安区、枫溪区相连,南与潮安区、澄海区相接,北与潮安区、饶平县接壤。截至 2023 年初,全区常住人口为 57.75 万人。这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部是丘陵山地,城区在中部至西南部,地势平坦。这种独特的地势造就了其丰富多样的地理风貌,山水相依,景色宜人。
湘桥历史源远流长,其属地在春秋时为百越之地,秦时属南海郡揭阳管辖。东晋咸和六年(331 年),析揭阳地置海阳县,湘桥地域自此属海阳县。东晋义熙九年(413 年),分东官郡立义安郡,湘桥地域仍属义安郡海阳县。梁置东扬州,后改称瀛州,湘桥地域归瀛州之义安郡。陈永定年间,瀛州被废,湘桥地域依旧属义安郡海阳县。隋开皇十年(590 年),义安郡被废,海阳县被省,在义安郡境置义安县,湘桥地域属义安县。开皇十一年(591 年),潮州设立,此后历经唐至清,湘桥地域一直属潮州海阳县。民国三年(1914 年),因与山东省海阳县同名,海阳改为潮安,湘桥地域随之属之。
新中国成立后,潮安行政区划及名称多有变革。1953 年 1 月,城关镇、意溪镇以及城关镇郊的厦寺乡和宫后村从潮安县划出,设立潮安市,同年 7 月改称潮州市,为省辖。1958 年 11 月,潮州市建制撤销,改为潮州镇。1980 年,潮州市恢复建制,隶属汕头地区。1983 年 7 月,潮安县并入潮州市。1991 年 12 月,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湘桥区设立,同时恢复潮安县。此后,湘桥区的行政区划又历经一些调整,如 2013 年潮安县的磷溪镇、官塘镇、铁铺镇三镇划归湘桥区管辖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湘桥始终是粤东地区的重要行政中心,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成为了潮州文化的瑰宝。
湘桥的经济发展,犹如一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交响曲。其传统产业根基深厚,陶瓷、服装、食品、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坚韧。湘桥区工信局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这些支柱产业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推动全区经济逆势增长。其中,陶瓷产业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产品远销海内外;服装产业,尤其是婚纱晚礼服领域,以其精美的设计和高品质的制作,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食品产业则凭借潮州特色美食的魅力,如卤鹅、牛肉丸、牛肉火锅等预制菜产业,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年产值约达 10 亿元。
在传统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湘桥积极探索新赛道,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成为湘桥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湘桥区通过积极抢抓深圳对口帮扶协作等机遇,全力推动南山分园、湘桥分园官塘片区、铁铺瓷泥产业转移园等产业园区强基扩容、提质增效。构建起 “全区招商、全员招商、全年招商” 的工作格局,成功引进培育了一批 “小而精” 的高端制造业项目。以凯普生物为例,这家企业通过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确定了 “三个凯普” 战略发展规划和分子诊断产品、医学检验检测、医疗大健康的产业布局,不仅为自身赢得了发展机遇,也为湘桥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湘桥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区内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 69 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2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2 家、市 “四梁八柱” 民营企业 20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7 个。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逐步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湘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湘桥区作为潮州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核心保存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孕育了众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潮州木雕堪称一绝。它历史悠久,肇始于唐以前,艺术性强,融雕刻与绘画于一炉,多层次的镂通技法和金漆装饰手法更是举世闻名,是中国四大木雕之一,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湘桥区凭借 “潮州木雕” 项目成功入选 2021-2023 年度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区内从事木雕创作的艺术骨干有 100 多人,以陈培臣、李得浓等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创作了一批木雕精品,在各级评比中屡获佳绩,全区还有潮州木雕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 1 个、省级保护基地 2 个、市级保护基地 2 个 。
此外,潮汕文化(湘桥)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成功通过验收,正式成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潮州具有体系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的文化传承以及完整的文化空间载体,古城内非遗保护与传承融入居民生活,充满 “烟火气”。近年来,潮州市不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新增潮州菜烹饪技艺、粤绣(珠绣)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潮州工夫茶艺” 晋级人类非遗等。同时,通过出版非遗系列丛书、举办文创集市、开展对外交流、推进非遗进景区和进校园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与关注度。
除了上述两项,湘桥区还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潮州灯谜、潮州筝演奏技艺、溪口穿蔗巷等,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体育、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等 7 个方面,目前已有 106 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湘桥区作为潮州文化核心区域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湘桥山水相依,自然风光旖旎,“三山一水护城郭” 的独特景致令人陶醉。金山、葫芦山、笔架山三山鼎立,层峦叠翠,韩江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而过,山水交融,共同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
这里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以其 “十八梭船廿四洲” 的独特建筑风格闻名遐迩,横卧韩江之上,气势恢宏,是潮州的标志性建筑。韩文公祠,是为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而建,古朴典雅的建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祠内碑刻林立,详细记载了韩愈治潮的功绩,让人不禁缅怀这位 “传道起文” 的先贤。开元寺,作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庙,庄严肃穆,寺内的建筑精美绝伦,木雕、石雕、壁画等艺术珍品琳琅满目,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还有古城石牌坊、潮州古城墙、淡浮院等众多景点,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桥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在湘桥旅游,不仅可以领略到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还能参与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深入体验独特的旅游体验。游客可以漫步在古老的街巷,感受古城的韵味与宁静;也可以乘坐游船,欣赏韩江两岸的风光,聆听江水的潺潺声;还可以走进传统的手工作坊,亲自体验潮州木雕、潮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逢传统节日,这里还会举办盛大的民俗活动,如春节的游神、元宵的花灯、端午的龙舟竞渡等,让游客充分领略到潮州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湘桥的民俗风情浓郁醇厚,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展现着地方特色与人文魅力。这里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春节期间,热闹非凡的游神活动会在各个乡村隆重举行,人们抬着神像巡游,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民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地参与其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元宵佳节,花灯璀璨,古城的街巷挂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的花灯,造型别致,有花鸟鱼虫、历史故事等,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在赏灯的同时,还会进行猜灯谜等活动,欢声笑语回荡在街头巷尾。端午时节,龙舟竞渡成为主角,韩江之上,龙舟如箭般飞驰,鼓手有力地敲击着鼓面,节奏明快,桨手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奋勇向前,岸上观众呐喊助威,场面激情澎湃。
湘桥的特色美食更是令人垂涎欲滴,是潮州美食文化的杰出代表。潮州粿汁,用米制成的粿皮软糯可口,搭配卤得入味的五花肉、卤蛋、豆腐干、苦瓜等食材,浓郁的卤香与粿皮的清香相互交融,每一口都充满了层次感。潮州肠粉则与广州肠粉有所不同,它通常以 “肠 + 蛋 + 白菜 + 猪肉沫” 为馅料,再淋上特制的花生酱,肠粉皮的滑嫩、鸡蛋的软嫩、蔬菜的清爽与花生酱的醇厚完美结合,口感丰富,咸香四溢。还有咸水粿,小巧玲珑的粿皮由米浆制作而成, Q 弹有嚼劲,中间盛放着经过炒制的菜脯干,咸香的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让人欲罢不能。甘草水果也是一绝,选用应季的新鲜水果,如芒果、草莓、西瓜、桃子、哈密瓜等,淋上特制的甘草汁,酸甜可口,不仅美味,还具有开胃的功效。
此外,湘桥的手工艺品巧夺天工,彰显着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无穷智慧。潮州木雕以其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遐迩,它将雕刻与绘画巧妙融合,多层次的镂通技法和金漆装饰手法使其作品栩栩如生,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花鸟鱼虫,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潮绣则以针法精细、色彩绚丽著称,绣娘们用手中的针线精心绣制出精美的图案,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常被作为珍贵的礼品或艺术品收藏。这些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不仅是湘桥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湘桥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与传统,传递着湘桥人民的热情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