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潮州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69号
2025-02-22
潮州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这座拥有 1600 多年建城历史的古城,自古以来便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享有 “南国古郡”“岭海名邦”“海滨邹鲁” 的美誉 。漫步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来一场亲密接触。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让人不禁沉醉其中,感受着这座古城独特的魅力。古城内景点众多,各具特色,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景点,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
广济门,俗称东门楼,是潮州古城七城门楼之首,也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 年),历经多次修缮,依然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风貌。城楼为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高大巍峨,气势恢宏。外城门原有 “东为万春” 门额,楼置于高大厚实的台基上,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面为木石柱相衔接支撑,并跨出城墙外,成为骑楼。屋面铺双层大青瓦,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雕栏画栋,四面环窗,飞阁流丹,十分壮观。登上广济门城楼,极目远眺,韩江风光尽收眼底。韩水悠悠北下,广济桥横跨江面,如一条巨龙卧波,远处的笔架山连绵起伏,青山如黛,风景如画。若是夏秋时节,水涨潮急,江面上舟帆点点,随波逐流,江涛拍打着桥墩,浪花飞溅,更是别有一番景致。这里的 “东楼观潮” 被誉为潮州内八景之一,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济门城楼又展现出另一番迷人的景象。城楼在灯光的映照下,金碧辉煌,宛如一座梦幻的宫殿。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广济门城楼还会上演精彩的灯光秀,以天为幕,以城为景,斑斓的灯光如同一支神奇的画笔,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将潮州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为游客带来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
穿过广济门,便踏入了牌坊街。这里是潮州古城的文化核心区域,也是游客必到的打卡胜地。牌坊街全长不足 2000 米,却矗立着 23 座明清时期的石牌坊,这些牌坊形态各异,雕刻精美,每一座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潮州历史上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见证。牌坊街的石牌坊为明清风格,与街道两旁南洋特色的骑楼相互映衬,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或三层,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则跨建在人行道上。漫步在牌坊街,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能感受到古代潮州的繁荣昌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或是表彰功勋、科第,或是宣扬德政、忠孝节义。例如 “状元坊”,是为了纪念明代状元林大钦而建,林大钦自幼聪慧好学,1532 年高中状元,成为潮州人的骄傲;“四进士坊” 则是为了纪念明朝同榜中进士的四位潮州人而建,彰显了潮州当时文风之盛 。
如今的牌坊街,不仅是一条历史文化街区,更是一个集美食、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繁华商业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传统工艺品和潮州特产让人目不暇接。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潮州美食,如糖葱薄饼、粿汁、鸭母捻等,感受潮州独特的饮食文化;也可以购买一些潮州手拉壶、潮绣、木雕等传统工艺品,作为旅行的纪念品,将潮州的文化带回家。
韩文公祠位于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 “双旌石” 下,西麓的中轴线上,是为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而建。韩愈,世称 “韩昌黎”,是 “唐宋八大家” 之首。元和十四年(819 年),他因直言进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任职的短短不到八个月时间里,韩愈却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如驱鳄除害、延师兴学、关心农桑、赎放奴婢等,深受潮州人民的爱戴和缅怀,潮州的山水也自此易姓为韩,韩江、韩山由此得名。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 年),后历经元、明、清各代的续修,主体建筑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貌,是中国大陆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纪念韩愈的专祠之一。祠内建筑古朴典雅,肃穆端庄,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祠内梁间挂满了名家题写的匾额,沿壁则环列着历代碑刻 40 面,其中不乏书法珍品和研究文史的珍贵资料,这些碑刻记载着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的业绩,以及后人对他的颂扬。
步入韩文公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胡耀邦题写的匾额 “韩文公祠”。进入正殿,韩愈的塑像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塑像周围陈列着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的笔迹,其中饶有趣味的是 “传道起文” 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读法,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祠内还有一座碑廊,保存着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与祠内的古碑交相辉映,使千年古祠更加庄重典雅、文气斐然。韩文公祠内还有一处独特的景观 —— 韩祠橡木。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这棵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外皮呈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有趣的是,这棵橡木的花并不常开,而潮州人崇尚韩愈,甚至将其开花的繁稀与科名盛衰联系起来,“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潮州府志》中还有 “乾隆九年调堂橡木花,科名大盛” 的记载 。“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 也因此成为潮州八景之一。站在韩文公祠前,俯瞰韩江,江水滔滔,奔流不息,仿佛在诉说着韩愈当年的功绩和他与潮州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韩愈对潮州文化的深远影响,也能体会到潮州人民对这位先贤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 这首民谣生动地描绘了广济桥独特的风貌。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 。它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也是潮州八景之一,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 “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漫步广济桥,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历史的韵味和古人的智慧。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 年),由太守曾汪建造,初为浮桥,由 86 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 “康济桥”。此后,历经多次修建和改造,至明嘉靖九年(1530 年),形成了 “十八梭船廿四洲” 的独特格局。在古代,韩江是粤东连接闽、浙、赣的黄金水道,而广济桥的建成,不仅解决了两岸交通的难题,还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广济桥全长 518 米,由东西两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成。东边梁桥长 283.35 米,有 12 个桥墩,12 个桥孔,一座桥台;西边梁桥长 137.3 米,有 8 个桥墩,7 个桥孔;中间浮桥长 97.3 米,由 18 艘木船连接而成 。这种梁舟结合的格局,使广济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三大特点:“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 。“十八梭船二十四洲”,桥由东、西两段的 24 座桥墩和中间的十八梭船连接而成,浮桥可开可合,既能满足行人通行的需求,又能让大型船只顺利通过,在桥梁建筑史上堪称一绝。“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在桥墩上建筑起形式各异、用途各别的 24 座楼台亭阁,这些楼台亭阁不仅为行人提供了遮阳避雨的场所,还增加了桥梁的美感和文化内涵。每座楼台亭阁的建筑风格和装饰都独具特色,有的庄重典雅,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雕梁画栋,让人目不暇接。“一里长桥一里市”,广济桥不仅是一座交通桥梁,还是一个繁华的商业集市。桥上的楼台亭阁兼作经商店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如今,虽然桥上的商业活动已不如往昔,但仍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华气息。漫步在广济桥上,抚摸着古老的桥墩和石梁,仿佛能听到当年的吆喝声和脚步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济桥便迎来了它最为迷人的时刻。此时的广济桥,宛如一条璀璨的巨龙,横卧在韩江之上,与韩江两岸的灯光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夜景图。广济桥的灯光秀是潮州夜景的一大亮点,也是游客不容错过的视觉盛宴。每当夜晚来临,广济桥的灯光依次亮起,绚丽多彩的灯光将桥身、亭台楼阁和十八梭船装点得美轮美奂。灯光的色彩和图案不断变幻,时而如繁星闪烁,时而如彩虹飘舞,时而如烟花绽放,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在灯光的映照下,广济桥的轮廓更加清晰,桥身的建筑细节也更加凸显。桥墩上的雕刻栩栩如生,楼台亭阁的飞檐斗拱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古朴典雅,十八梭船也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随着灯光的闪烁而摇曳生姿。韩江的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广济桥的灯光,如梦如幻,美不胜收。站在韩江岸边,远远望去,广济桥灯光秀与韩江夜景相互交融,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江面上的游船缓缓驶过,船上的游客纷纷拿出相机,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而在广济桥上,游客们则近距离感受着灯光秀的魅力,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除了灯光秀,广济桥周边的夜景也十分迷人。韩江两岸的建筑被灯光装点得金碧辉煌,沿江的步道上,人们悠闲地散步、聊天,享受着夜晚的宁静与美好。远处的笔架山在灯光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潮州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体验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在潮州古城的中心,有一处静谧庄严的佛教圣地 —— 开元寺。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开元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 738 年),是唐玄宗为超度战乱中的亡魂,祈愿国家安宁,颁旨在全国十大州郡各兴建的一座宏大寺庙,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中之一 。它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寺院,也是中国四大开元寺之一,享有 “粤东第一古刹” 的美誉。这里不仅是信徒们虔诚朝拜的圣地,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艺术殿堂。
开元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建筑艺术精华,是一部生动的建筑史书。整座寺院坐北朝南,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照壁、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要建筑,左右两侧还有观音阁、地藏阁、大悲殿等附属建筑,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四合院式建筑群 。
走进开元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砖石照壁,其上覆盖着琉璃瓦,檐角装饰精巧绝伦,恰似展翅欲飞的凤凰。照壁墙的正中镶嵌着石刻,上面书写着 “梵天香界” 四字,为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潮州人陈衍虞所书。照壁的对面便是山门,单檐歇山顶,形制古朴简约,紧闭的大门愈发透着神秘。门前的两只石狮扭头对望,流露出活泼灵动之态 。
穿过山门,便来到了天王殿。天王殿是宋代康定元年(公元 1040 年)重修开元寺时所建,迄今已有九百余载。现今的殿宇系八十年代初期,由潮州市第一建筑总公司基于原有的架构落架重建而成。殿宇面阔十一间,由明间、次间、稍间、尽间以及厦头等不同形式构筑而成。天王殿的屋脊上采用嵌瓷工艺,精心地装饰着 “双龙朝宝” 与 “祥云卷草” 等祥瑞图案,巧妙地将飞龙、宝珠、云纹相互融合,闪耀于浩渺苍穹,给人们带来美善的愉悦体验,这也是佛教文化深厚内涵的展现 。殿内供奉着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塑像,弥勒佛袒胸露腹,笑容可掬,四大天王则威风凛凛,各执法器,守护着佛法和众生 。
天王殿的后面是大雄宝殿,这是开元寺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大雄宝殿通高 20 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 1387.75 平方米,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屋脊上装饰着精美的嵌瓷,龙凤呈祥,栩栩如生。殿内供奉着三尊大佛,分别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佛像金身辉煌,面容慈祥,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大殿的四周墙壁上绘有精美的佛教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描绘了佛教的各种故事和传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大雄宝殿前的 78 块栏楯,分别刻有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的故事,珍藏异兽、莲花瑞草等图案,以及殿栏正中 “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皇风永扇、帝道遐昌” 石刻,都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珍藏文物 。
藏经楼位于大雄宝殿的后面,是一座两层的楼阁式建筑,楼上收藏着各种版本的经书 3700 多卷,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孤本和善本,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环境清幽宁静 。
除了中轴线上的建筑,开元寺的东西两侧还有许多附属建筑,如观音阁、地藏阁、大悲殿等。这些建筑各具特色,与中轴线上的建筑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建筑群。其中,大悲殿是 2005 年才修建竣工的,为重檐歇山顶,正脊与戗脊皆有精妙绝伦的装饰,图案绚丽多姿,色彩明艳动人,栩栩如生。此乃盛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建筑装饰艺术,名曰嵌瓷,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悲殿内供奉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金光璀璨,祥瑞四溢,福泽八方。菩萨头戴华贵天冠,冠顶之上乃是阿弥陀佛的圣像。观音菩萨身姿如山岳,坚不可摧,胸前双手合十,背后延伸出无数手臂,掌心皆有眼眸,有的手中还持有法器,展现出菩萨寻声救苦,拯救苍生的无边法力 。
开元寺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寺内珍藏着众多珍贵的文物和佛教艺术品,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佛教在潮州的传承和发展 。
在天王殿的前方,矗立着两座石经幢,通高约七米,呈八角形,据称为唐代之作。历经千载风雨,其表面风蚀严重,图像已经斑驳。然而,和谐的比例、秀美的外观、明快的线条,依旧展露着其无尽的风华。细细观之,雕刻的力士、莲花、双龙等图案尚依稀可辨,别有一番韵致 。1956 年对这石经幢进行修缮之时,发现幢座之中竟是空空如也。这硕大的空洞底座,居然能够承载重达千斤的幢身幢盖,历经千年不倒,实乃奇迹 。
在天王殿石经幢的旁边有一钟亭,内悬一口大铜钟,重达 3000 余斤,高约两米,直径一米有余。这口钟是宋代政和四年(公元 1114 年),由潮州金刚经社铸造并供奉于开元寺的。寺院内的钟声,可谓是自然界中和谐曼妙之音,声传遐迩,悠扬回荡,可消弭众生诸般烦恼,使人心生愉悦,倍感舒畅,并能惊醒沉湎于欲海之中的娑婆客,迷途知返 。
大雄宝殿内还保存着一座元代的陨石香炉,这是开元寺的镇寺之宝之一。元代时期,潮州落下了一颗陨石,当地工匠将其雕刻为一只香炉,这只香炉重 950 斤,高 140 公分,直径达到 84 公分。工匠们还在香炉上刻上双龙等吉祥图案。说来也怪,这香炉与别的香炉有所不同,600 多年每日烧香,竟然毫发无损,令人称奇 。
此外,开元寺还珍藏着许多佛教经典、书画、法器等文物,其中不乏一些名家之作。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佛教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除了文物,开元寺还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活动。每天清晨,寺内都会响起悠扬的晨钟,僧人们开始了一天的修行生活。他们诵经、打坐、参禅,传承着佛教的智慧和精神 。每逢佛教节日,如佛诞节、盂兰盆节等,开元寺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吸引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加。法会上,僧人们诵经祈福,举行庄严的仪式,场面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 。
在开元寺,你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教育氛围。这里是岭东佛学院的所在地,岭东佛学院是中国佛教界一所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佛教院校,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佛教人才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行,同时也注重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为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凤凰洲公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潮州城南郊韩江大桥下沙洲头,是潮州的 “绿色宝藏”。它兴建于 1999 年,这里不仅有迷人的滨水风光,还有丰富多样的植物,更有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凤凰台等景点,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踏入凤凰洲公园,仿佛踏入了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这里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让人瞬间忘却了城市的喧嚣与疲惫。公园内植物种类繁多,有高大挺拔的乔木,如樟树、榕树等,它们像一把把巨伞,为游客遮挡烈日;也有娇艳欲滴的花卉,如玫瑰、牡丹等,它们争奇斗艳,为公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沿着公园的小径漫步,两旁的植物错落有致,形成了一道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小径的尽头,是一片广阔的草坪,草坪上绿草如茵,像一块绿色的地毯,让人忍不住想要躺上去,感受大自然的温柔。除了丰富的植物,凤凰洲公园的滨水景观也是一大亮点。公园紧邻韩江,韩江的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站在江边,微风拂面,带来阵阵凉爽。江面上,船只来来往往,偶尔还能看到渔民在江上捕鱼,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江边的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仿佛是少女的发丝,轻轻地拂过脸颊。在这里,你可以静静地欣赏江景,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也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在江边野餐、嬉戏,享受欢乐的时光。凤凰洲公园的自然风光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它是城市中的一片绿洲,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对于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凤凰台是凤凰洲公园的核心景点,也是潮州八大胜景之一 “凤凰时雨” 的所在地。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周围的自然风光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凤凰台原名老鸦洲,明末潮州知府侯必登认为这里应是传说中凤凰栖宿之所,遂将其改名为凤凰洲,并于明隆庆二年(1568 年)在凤凰洲筑建了一座十余丈高的石台,命名为 “凤凰台” 。也有传说古时凤凰山上的凤凰,慕潮州府城 “三山一水” 景色,常到这江心绿色的沙洲栖息、游玩,故而得名。凤凰台由台体和亭阁两部分组成,是一座古式台榭建筑。四柱单檐结构的亭阁端立在高大的石砌台基上,檐牙高筑,峻凌飘逸。亭阁上 “凤台时雨”“中流砥柱”“有凤来仪” 等牌匾与木质结构、明式拱斗和屋面的传统青瓦相映衬,文气斐然。登上凤凰台,凭栏远眺,韩江两岸的景色尽收眼底。北面,韩江如一条玉带蜿蜒而过,广济桥横跨江面,桥上的亭台楼阁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古朴典雅;远处的潮州古城,城墙巍峨,城楼高耸,展现出古老的韵味。南面,韩江大桥上车水马龙,一片繁忙的景象;周边的高楼大厦林立,彰显着现代城市的活力。凤凰台不仅是一处观景胜地,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自明朝建台之后,明清两代历代官吏和地方绅士,先后在此倡建了 “十相祠”“凤台书院”“文昌祠”“龙神庙”“天后宫”“镇洪寺”“鲁公祠”“周公祠” 及 “奎阁” 等十多处景物 。虽然这些景点因年代变迁,多数踪迹全无,但凤凰台作为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依然屹立在韩江之上,见证着潮州的兴衰荣辱。每到夏秋时节,凤凰台更是别有一番景致。此时,清风习习,江风吹拂,暑气顿消。特别是在乍晴乍雨的时节,江上奇景千变万化,更为可观。帆影片片,湘子桥上烟雨蒙蒙;仰视笔架山巅,轻云抒卷,雾锁楼阁。这令人神往的绝妙景致,便是 “凤凰时雨”,让无数游客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在潮州古城的悠悠岁月里,甲第巷宛如一颗隐匿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位于古城中南部,与猷巷、灶巷、义巷、兴巷并列,成一字排开,是古代潮州城仕宦商贾望族聚居之地 。南宋以来,潮州城政治中心南移、商业区扩展,古城南部逐渐繁荣起来,清末时期,潮州府的许多富商大贾纷纷在此建屋造园,繁衍生息,甲第巷也因宅院最为豪华气派,而有了 “甲第” 之名 。长不足 200 米的甲第巷,却集中了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明清宅院,漫步其中,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倒流,触摸到古代潮人生活的气息,这些街巷宅院也成为了研究古代潮州社会、建筑艺术和民俗风情的宝库 。
踏入甲第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在岁月的磨砺下,显得古朴而光滑。道路两旁,鱼鳞瓦覆盖的老屋错落有致,屋檐下,精工雕琢的 “门楼肚”,以精美的木雕、石雕和彩绘,展示着潮州传统建筑工艺的精湛,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大多数府宅都门庭开阔,正门上方嵌有一块石匾,或是姓氏郡望,如 “宗圣世家”(曾姓)、“济阳旧家”(蔡姓)、“高阳旧家”(许氏) ,或是彰显主人身份的标志,如 “资政第”“大夫第”“儒林第” 等 。这些匾额,不仅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承载着主人的故事和家族的传承,让后人得以一窥古代潮州的社会风貌。其中,位于甲第巷 16 号的民居文化展览馆,原是一座 “资政第”,最为气派。这座建筑除了大门上醒目的 “资政第” 石匾,“门楼肚” 还刻着清代潮州举人王延康的书法,笔锋刚劲有力,气势不凡;以及秀才蔡桢(字维舟)“仿郑所南笔意” 的画作,笔墨间透露出文人的雅致与情怀 。左右偏门的上方,分别刻有 “履中”“积正” 字样,体现了主人对为人处世准则的追求和坚守 。大门对面的麒麟浮雕照壁,雕刻精美,麒麟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更加壮观气派,彰显出主人尊崇的身份地位 。走进民居文化展览馆,门匾背面刻有 “光前裕后” 四个大字,寄托着主人对家族传承和发展的期望 。屋内各处椽梁上的金漆木雕极尽精美,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存相当完好。这些木雕题材丰富,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鱼虫等,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造型逼真,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匠心独运 。大厅楹架上还保存着连片的描金漆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在现有的潮州古民居中相当罕见 。整座建筑透出一种奢华富丽的气息,不难想象当年的建造者是何等资财雄厚,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潮州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除了 “资政第”,甲第巷还有许多各具特色的宅院。巷头的饶宅,门匾名为 “半稳” ,据说是一个书香门第。里面有一个名叫 “半园” 的小花园,花园面积虽不大,但构筑精巧,错落有致,水池、小桥、假山一应俱全,简朴清幽的环境衬托出主人品性的清高和超逸 。假山下水筒饰有猴、松鼠等动物造型,生动有趣,虽历经风雨,仍依稀可辨 。饶宅的后人已散居在全国各地,有的还定居国外,但他们依然继承了祖先尚文重教的传统,每年都会回到老宅院来看看,感受老屋的灵气和那浓浓的书香气息 。位于饶宅斜对面的 “儒林第”,主人是从福建到潮州创祖的林姓大户 。匾额上 “儒林第” 三个大字,彰显着家族的文化底蕴和对知识的尊崇 。这座宅院在建筑布局上很有代表性,潮州的民居大多讲究轴对称图形,且主人希望座向朝东或朝南 。而 “儒林第” 由于地形朝北,便从大门转了一个九十度的方向,使整座建筑总体朝东 。这种巧妙的设计,既考虑了风水因素,又结合了潮州炎夏多日多雨、需采取东南方通风纳凉的特点,体现了古代潮州人在建筑设计上的智慧 。
甲第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生活的栖息地。尽管岁月的沧桑使大屋里的一切显得斑驳老旧,但这里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韵味无穷 。漫步在甲第巷,你会看到老人们坐在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聊着家常;孩子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追逐打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偶尔,还能听到从屋内传来的悠扬潮剧声,那独特的唱腔和韵律,仿佛将人带入了另一个世界 。在甲第巷,许多老宅的后人依然守着老屋不愿搬走。对他们来说,这里不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心灵的寄托,承载着他们的童年回忆和家族的情感纽带 。据主人介绍,一些宅院的后人虽已分散各地,但每年都会回到这里,寻找那份熟悉的温暖和归属感 。这里的每一块石板、每一扇门窗、每一处雕刻,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他们难以割舍 。除了居住功能,甲第巷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和文化活动。巷子里有一些手艺人,传承着潮州的传统技艺,如木雕、潮绣、剪纸等 。他们在自家的小店里,专注地制作着精美的手工艺品,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潮州传统文化的结晶 。游客们可以走进这些小店,欣赏手艺人的精湛技艺,购买一些心仪的纪念品,将潮州的文化带回家 。此外,甲第巷还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传统的民俗节庆、潮州音乐演奏、茶艺表演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参与,让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潮州美食,如潮州牛肉丸、粿汁、鸭母捻等,感受潮州独特的饮食文化 。在甲第巷,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人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它是潮州古城的一个缩影,展现了潮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人们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
潮州,这座充满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这里的景点,无论是古朴典雅的潮州古城,还是诗意灵动的广济桥;无论是静谧庄严的开元寺,还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凤凰洲公园,亦或是古巷中散发着明清遗韵的甲第巷,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着潮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们不仅是潮州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处景点都像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讲述着潮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如果你也渴望一场与众不同的旅行,不妨来潮州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相信潮州的美景、美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定会给你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