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潮州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69号
2025-01-04
潮州,宛如一颗镶嵌在广东东部的璀璨明珠,背倚群山,面朝南海,韩江穿城而过,山水相依,风光旖旎。这座拥有着 16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 “岭海名邦”“海滨邹鲁” 的美誉,是潮州文化的发祥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潮州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一脉,是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潮剧、潮州音乐、潮州木雕、潮绣等诸多文化瑰宝熠熠生辉,散发着迷人的艺术光芒。而潮州美食,更是以其鲜美的口味、精细的制作闻名遐迩,潮州菜、潮州工夫茶,让无数食客流连忘返。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同探寻潮州十大打卡地,领略这座城市的别样风情。
广济桥,又称湘子桥,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潮州古城东门外的韩江之上,它是潮州的标志性建筑,亦是潮州八景之一,素有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的美誉。这座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 年)的古桥,最初为浮桥,由 86 只巨船连结而成,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在历代潮州人民的不断修缮与扩建下,逐渐形成了如今 “十八梭船二十四洲” 的独特风貌。
它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全长 518 米,东西两段为石梁桥,坚实厚重,犹如巨人的双臂稳稳扎根于两岸;中间则是由十八只梭船横向并排用铁索连接而成的浮桥,似一条灵动的丝带,随着韩江潮水的涨落而起伏,别具一番韵味。当您漫步在广济桥上,既能感受到石梁桥的古朴稳重,又能体验到浮桥的轻盈灵动,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堪称中国古桥的孤例,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 “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不仅在建筑构造上独具匠心,其桥上的二十四座楼台亭阁更是形态各异、美轮美奂,素有 “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 之称。这些亭阁或飞檐斗拱,或玲珑精致,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为过往行人遮风挡雨的同时,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桥墩全部用韩山的大青麻条石有规律地叠合而成,没有勾灰,全部卯榫,这种独特的建造方法能够有效抵御海风的侵蚀,彰显着古代潮州工匠的高超技艺。桥亭的屋顶采用密度大、硬度大、强度高且耐腐性耐久性强的坤甸木,与潮州当地的酸性环境完美适配。
白天,您可以漫步桥上,欣赏桥边的美景,感受江风拂面的惬意,还能参观桥上展示的潮州手拉朱泥壶、潮州木雕、潮绣、潮州麦秆画、潮州陶瓷等非遗项目,深入了解潮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济桥瞬间被璀璨的灯光所笼罩,仿佛披上了一层梦幻的外衣。7000 多组 LED 灯组成的灯光不断变幻,勾勒出亭台楼阁的轮廓,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如梦如幻,宛如置身仙境。此时,您站在桥上,眺望韩江两岸的灯火辉煌,或是乘坐游船,从江上仰望灯光璀璨的广济桥,都能领略到这座古桥在夜色中的独特魅力,一江两岸即在画中,又在诗中,俨然有一股水墨乡愁丹青韵味。
潮州古城,宛如一部活着的历史巨著,承载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是潮州历史文化的核心所在。它位于潮州市区东部,核心区面积达 2.33 平方公里,城内老街巷纵横交错,如 “猷、灶、义、兴、甲、家、石、辜、郑、庵” 等,汇集了各类形制的祠堂府第,以及从明清到民国时期的诸多传统建筑,至今仍保留着 “外曲内方,四横三纵” 的历史空间格局,文物资源丰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处 22 个点,1986 年便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踏入古城,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潮州。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堪称典范,南门十巷历史街区、许驸马府历史街区和旧西门街历史街区内,共分布着 14 座古民居,分别为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这些民居建筑形式多样,有 “驷马拖车”“百鸟朝凤”“下山虎” 等,在平面布局上,由主体院落、从厝、火巷、后包、书斋、花园等潮州民居基本元素组合而成,建宅主人涵盖文武官员、学者名士、富商巨贾等不同社会群体,展现出潮州昔日的繁华与昌盛。
牌坊街,无疑是古城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它位于潮州市湘桥区太平路,历史上是潮州城的南北中轴线,过去叫做 “官街”“大街”,当地人习惯称之为 “牌坊街”。这条街上矗立着 22 座明清牌坊,虽为现代复制(原有的在五十年代拆除),但每一座都有详实的历史依据。牌坊大多为进士、状元、尚书等设立,如四进士坊是为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潮州府同榜进士萧与成、陈大器、薛侃、苏信而建;状元坊为明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所立;文宗方伯坊则是表彰明福建左布政使黄琮。每一座牌坊背后都藏着一段尘封的历史,或荣耀、或励志、或感人,它们见证了潮州古城的人才辈出与人文荟萃,犹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漫步在牌坊街,除了感受历史的厚重,还能领略到浓浓的生活气息。街道两侧骑楼林立,古色古香,楼下店铺琳琅满目,售卖着各种潮州特产与美食。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潮州牛肉丸、弹牙劲道,咬上一口,汁水四溢;还有香气四溢的鸭母捻,甜而不腻,软糯可口;以及酥脆美味的芋泥饼,芋香浓郁,甜润绵密。此外,潮绣、手拉壶、陶瓷、工夫茶等传统工艺品也随处可见,让您目不暇接。您既能欣赏到潮绣那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独特绣工,又能品鉴手拉壶的精巧工艺,还能选购几件心仪的纪念品,将潮州的美好回忆带回家。
古城内还有许多值得一探的古迹,如开元寺,这座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的古寺,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寺院,寺内文物丰富,建筑气势恢宏,红墙绿瓦,庄严肃穆,佛音袅袅,让人心灵得到片刻宁静。己略黄公祠则是潮州清后期祠堂建筑的代表,是潮州木雕、石雕艺术的集大成者,尤以精美木雕著称于世,祠内的木雕作品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美轮美奂,被誉为 “潮州木雕博物馆”,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潮州古城又是另一番迷人景象。牌坊街被灯光装点得格外璀璨,霓虹闪烁,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互映衬,如梦如幻。此时,您可以找一家街边小店,坐下来品尝一杯香醇的潮州工夫茶,感受这座古城的悠闲与惬意,让心灵在茶香中得到放松与滋养。潮州古城,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生活的温度,是一个能让您沉浸其中、流连忘返的地方。
牌坊街,宛如一部镌刻着潮州历史的编年史书,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荣光。它位于潮州市湘桥区太平路,这条古老的街道,潮州人俗称为 “大街”,从宋代史料就有相关记载,是当时潮州城最大的一条街,亦是潮州古城的中轴线,过去叫做 “官街”。如今,牌坊街全长 1948 米(其中太平路 1742 米,东门街 206 米),街道上矗立着 23 座中式明清石牌坊,这些牌坊犹如一位位坚毅的卫士,栉次鳞比,气势恢宏,形成国内独特的牌坊一条街景观,吸引着游客慕名前来,有 “天下第一牌坊街” 的美誉,是潮州古城文化内涵、历史风貌和艺术特色的精髓之所在,也是潮州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牌坊街的牌坊多是四柱三门,外柱斜削,正楼上方,墨绿色牌坊名一目了然,部分牌坊中间还刻有赐封时的圣旨内容。每一座牌坊背后都藏着一段尘封的历史,它们或是为表彰科考状元,或是为赞扬忠孝节义,犹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四进士坊是为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潮州府同榜进士萧与成、陈大器、薛侃、苏信而建;状元坊为明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所立,林大钦是粤东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此坊中的定坊通贯明、次间,与其它牌坊不同,表示状元为国家栋梁之意;文宗方伯坊则是表彰明福建左布政使黄琮,黄琮历官至云南督学、福建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明代称提学为文宗,“方伯” 是明清时布政使的尊称。
漫步在牌坊街,除了感受历史的厚重,还能领略到浓浓的生活气息。街道两侧骑楼林立,古色古香,这些骑楼建筑是明末清初引入的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建筑形式,多为砖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或三层,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则跨建在人行道上,与中式牌坊互为映衬,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侨乡风貌。楼下店铺琳琅满目,售卖着各种潮州特产与美食,这里是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区,潮绣、手拉壶、陶瓷、工夫茶等传统工艺品店铺随处可见,您既能欣赏到潮绣那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独特绣工,又能品鉴手拉壶的精巧工艺,还能选购几件心仪的纪念品,将潮州的美好回忆带回家。
当然,这里的美食更是不容错过。您可以品尝到手打牛肉丸,弹牙劲道,咬上一口,汁水四溢;还有香气四溢的鸭母捻,甜而不腻,软糯可口,内馅丰富多样,有绿豆馅、红豆沙馅、芋泥馅等,每一口都充满惊喜;以及酥脆美味的芋泥饼,芋香浓郁,甜润绵密,选用当地新鲜芋头制成,口感细腻。此外,还有笋粿、咸水粿、鼠粬粿、红粿等特色粿类小吃,口感各异,甜咸皆有,是潮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炸豆腐,一片薄荷卷着一块炸豆腐,薄荷的清香与豆腐的鲜嫩完美融合,一点都不腻;鱼饺,纯鱼肉制作的鱼饺、饺子和丸子,特别是炸饺,鱼肉的香味和酥脆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油柑汁,虽然有些水果不是当季的,但油柑香柠汁的口感独特,初尝微涩,而后回甘,令人唇齿留香。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牌坊街上装饰的霓虹灯流光溢彩,璀璨夺目,一座座牌坊就像一座座雕塑巍然屹立在古城中心,与古色古香的骑楼建筑相互映衬,如梦如幻。此时,您可以找一家街边小店,坐下来品尝一杯香醇的潮州工夫茶,感受这座古城的悠闲与惬意,让心灵在茶香中得到放松与滋养。牌坊街,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生活的温度,是一个能让您沉浸其中、流连忘返的地方。
韩文公祠,宛如一颗闪耀在潮州大地上的文化明珠,是为纪念唐代大文学家、政治家韩愈而建,坐落于潮州市湘桥区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 “双旌石” 下,西麓的中轴线上。它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 年),初置金山麓郡治前夫子庙正室东厢,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 年)迁至韩山今址,历经元、明、清各代的续修,主体建筑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貌,是中国大陆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纪念韩愈的专祠之一,2006 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走进韩文公祠,仿佛踏入了一座历史与文化交织的殿堂。祠堂现有三层殿阁,正门高悬着胡耀邦题写的匾额,踏入其中,沿着进入正殿的蹬道前行,每一步都仿佛在穿越时空,让人一步步仰视韩愈塑像前进,心中不禁涌起肃然起敬之感。塑像为经考证确定的韩愈塑像,周围环绕着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笔迹,这些碑刻犹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韩愈的生平事迹与治潮功绩。饶有趣味的是 “传道起文” 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读法,引得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探究。祠内石柱镌刻着一副副对联,四壁环生的历代碑刻 40 面,更是详实记载着韩祠的历史、韩愈治潮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如正殿左侧的碑刻 “功不在禹下”,这句话本出自韩愈的文章,他认为治人的思想比治水还艰难,后人反过来引用此句赞颂他在潮州的作为,其功绩堪比大禹治水。
祠内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肃穆端庄,融合了潮式、广式的建筑特色。祠体山面封火墙高耸厚实,方屈脊屈曲有序,封火山墙两垂肩同正脊一般叠置方屈脊,并两面镶贴黑、白、淡绿、米黄、浅赤相间的瓷片,构成素雅大方、古朴稳重而又格调高雅、风格独特的屋面,与潮州同类建筑之屋面脊饰殊异。庭园中有一条近百米的碑廊,从国家各级领导人和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惠赠或留题的近 500 幅墨宝中,精选 404 幅勒石镌刻,与祠内古碑交相辉映,令千年古祠更加庄重典雅、文气斐然。
韩文公祠内还有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景点。“天南碑胜” 长廊全长 89 米,镶有当代名家书法石碑 41 面,作品或清秀俊逸,或朴实敦厚,漫步其间,宛如置身于一场书法艺术的盛宴,让人陶醉其中,是一处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长廊。允元亭是为纪念宋太守丁允元迁祠功绩而建,丁允元在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 年)因恳请赦免 “盐铁” 等税,得罪朝廷,被贬为潮州知军州事。他治潮期间,增置广济桥西段四墩,发展教育,还于淳熙十六年将原城南祠迁建于韩山今址,选址得当,八百多年终无他徙。天水园为纪念潮州俊彦赵德(号天水)而建,赵德是唐宋潮州八贤之一,韩愈称赞他 “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尊孔氏,可以为师矣”,并推荐他为 “摄海阳县尉”,主持潮州学政。在赵德的主持下,潮州文风蔚起,州学蓬勃发展。天水园为中式庭院格调,布局紧凑、景致宜人,园中通廊、假山、鱼池、照壁、花窗交互辉映,修竹、芭蕉、桂花、玉兰、绿荷各臻其美,石雕 “韩愈别赵子” 逼真传神,点睛之余更增色不少。侍郎阁依古侍郎亭旧址而建,双层仿古结构,阁中设有 “韩愈治潮及其法治精神” 专题展览,阁前平台立有韩愈石雕胸像,平台垂壁镶嵌巨幅题刻 “吾潮导师”,于此凭栏远眺,古城美景尽收眼底,韩江蜿蜒流淌,广济桥横跨江上,潮州古城的繁华与古朴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
韩祠橡木更是闻名遐迩,为著名的潮州八景之一。相传橡木就在祠前,为韩愈亲手所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此橡木,更以花开之多寡预卜科名之盛衰,虽花不常开,但 “韩祠橡木” 承载着潮州人的美好期许,成为潮州独特的文化符号。遗憾的是,至乾隆中后期橡木便慢慢枯萎,如今新辟的 “橡木园” 位于主祠北侧山坡,左配 “尧佐亭”、右配 “允元亭”,正中竹简状石雕幕墙镌刻有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手书的鸿篇巨掣 —— 王大宝《韩木赞》,园中所栽的 30 多株橡木均远从韩愈故乡河南移栽而来,其中不乏有百年树龄的古木,沿环山蹬道漫步,可眺望凤城美景,悠然惬意。
韩愈在潮州任职虽仅短短八个月,却对这片土地影响深远。他以戴罪之身,驱鳄除害,写下《祭鳄鱼文》,亲赴江边设祭,自此潮无鳄鱼患;他兴学育才,发现并启用贤士赵德主持州学,使潮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后世潮州人才辈出奠定基础;他关心农桑,推广中原先进农业技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他赎放奴婢,下令对被典卖的男女奴婢得用钱或做工抵债赎身,离任前为此立下长期制度,改善了社会风气。他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深受百姓爱戴,潮州人民为感恩他的功德,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以韩愈名字命名的还有韩山书院(韩山师范学院)、昌黎路等,潮州大地处处留痕。韩文公祠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潮州人民对韩愈的深深敬仰与怀念的寄托,是粤东一处文化底蕴深厚且品位优雅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缅怀先贤,感受韩愈文化的博大精深。
潮州西湖,宛如一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潮州古城的西北部,与繁华热闹的潮州古城相邻,是潮州八景 “西湖渔筏” 的所在地,也是潮州城区一片碧绿的园林肺叶。它始辟于唐贞元十二年,最早为放生池,宋代重新修建后扩大了面积,辟为游湖,自此千余年里,一直是当地人游山玩水的好去处。
踏入西湖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门那座象牙白色牌坊,牌坊下面一桥横跨湖面,尽显古朴典雅之韵。湖边有栋白色的洋楼格外显眼,它便是涵碧楼,始建于 1922 年,属灰砖水泥结构的洋式双层小楼房,“涵碧楼” 三字为郭沫若所书,这里还是潮州 “七日红” 的重要纪念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周恩来、周逸群曾驻扎于此,为这座精致的小洋楼增添了几分革命情怀。
园内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湖面波光粼粼,湖水清澈见底,如同一面镜子,倒映着岸边的绿树、亭台与山峦。四周绿树环绕,葱茏茂盛,处处可见古树,枝干遒劲,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沿着湖滨至山下,名胜古迹、楼台亭榭比比皆是,每处古迹都有一个雅称,如 “古洞佛灯”“水仙夜月”“紫竹钟声” 等等,让人仿若穿越时空,沉醉于历史的韵味之中。
从山脚沿石阶上山,沿途依次经过景韩亭、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能让人深切感受到潮州厚重的人文气息。景韩亭为纪念唐代大诗人韩愈而建,红黄搭配的梁柱颜色鲜艳,在一片翠绿中格外醒目,亭中《白鹦鹉赋》相传为韩愈手书,笔法遒健、结构严谨、神采飞动,令人过目难忘。山中共有摩崖石刻 130 多处,从唐至民国时期都有,内容繁多,官府文告、景物抒怀、重要记事不一而足,这些石刻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登顶抵达凤栖楼,这里是葫芦山的最高处,楼旁边还遗留着一段古老的城墙,为清代三藩之乱时所建。登楼四望,潮州三山一水护城的格局一览无遗,葫芦山和西湖是条分水岭,潮州城区以这一山一水为界线,一半是古城,一半是新城,泾渭分明。
如今,西湖上虽不见曾经作为潮州八景之一的 “西湖渔筏” 里的竹筏,取而代之的是五颜六色的脚蹬船,如一朵朵盛开的花点缀在湖上,却也为游客带来了别样的欢乐。闲暇之时,您可以乘船游览湖景,悠然自得地穿梭于湖光山色之间,或是漫步在湖边,享受片刻的宁静,呼吸清新的空气,让身心得到放松与舒缓。西湖周边还有许多景点,如凤凰台、白鹭洲等,也值得一游,去探寻更多的美景与故事。
开元寺,犹如一颗散发着宁静祥和之光的明珠,坐落在潮州老城区的中心地带,是粤东地区规模最为宏大、保存也最为完好的寺院,亦是潮州古城的地标建筑之一,素有 “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 的美誉,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先后十余次大规模修建,迄今已有 1200 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的四大开元寺之一。
踏入开元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古朴典雅的天王殿,它作为开元寺的第一重殿,虽几经火灾与摧毁,却依然保留着原始风貌,斑驳的图像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沉淀。彩色砖瓦层层叠叠,屋脊装饰极富艺术魅力,腾龙、火珠、水纹、云纹相互交融,独具潮州特色,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据文献记载,日本奈良大寺大佛殿就是参照潮州开元寺的天王殿修建而成,可见其建筑艺术的影响力。殿内供奉着弥勒佛、四大天王等塑像,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或慈眉善目,或怒目而视,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沿着中轴线前行,便来到了大雄宝殿,这是开元寺的核心建筑,大殿通高 20 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 1387.75 平方米,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宏伟庄严。大雄宝殿前的 78 块栏楯,分别刻有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的故事,以及珍藏异兽、莲花瑞草等图案,栏正中 “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皇风永扇、帝道遐昌” 的石刻,更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珍藏文物,每字如斗大,笔法刚劲有力,让人惊叹不已。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佛像,佛像高大庄严,法相慈悲,周围环绕着十八罗汉像,或威武严肃,或温柔典雅,他们仿佛在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净土。殿内还悬挂着巨大的木鱼、铜钟等法器,偶尔传来的敲击声,余音袅袅,更增添了几分庄严肃穆的氛围。
在开元寺内,还藏有诸多珍贵的文物与佛教艺术品。如宋代铸造的千斤铜钟,钟声悠扬洪亮,历经岁月洗礼,依然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古老的唐代石刻,线条流畅,雕刻精美,展现着唐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水准;还有那塑造技艺高超的神像,每一尊都倾注了工匠们的心血与虔诚,让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寺内的建筑装饰中还融入了潮州嵌瓷、潮绣、木雕等精湛的民间艺术,抬头仰望屋顶房檐,便能看到繁复的流云线条装饰出舞台,彩瓷人物、花鸟鱼虫宛如这场大戏的主角,热闹非凡,永不谢幕,为古朴的建筑增添了灵动与俏皮之感,使其更显斑斓华丽。
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素有百宝楼之称,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环境清幽宁静,虔诚的香客们常在此小憩,沉浸在这一片祥和的氛围之中。上层则收藏着各种版本经书 3700 多卷,这些经书承载着千年的佛教智慧,是无数修行者探寻佛法真谛的宝库。曲径通幽处,绿树成荫,即使秋季已至,树木依旧保持翠绿,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古寺的宁静与祥和,让人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开元寺正门常年不开,进出皆通过侧门。侧门进来首先看到的是大悲殿,该殿于 2005 年修建竣工,飞檐峭壁,精妙浮雕,一派瑰丽。匾额 “大悲殿” 为国际潮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所书,大殿屋檐下悬挂风铃,秋风起时,风铃摇曳,清脆铃铛声不绝于耳,似在警醒世人修身养性。大悲殿内供奉着千手千眼观音像和 86 尊石观音像,慈悲庄严,让人不禁心生敬仰。殿外 10 块汉白玉雕刻的 234 部佛经,其精美的雕刻艺术更是让人惊叹不已,蔚为壮观。
无论您是虔诚的信徒,还是对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感兴趣的游客,开元寺都能给您带来一场心灵的洗礼与视觉的盛宴,让您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片宁静的禅意空间,感受这座千年古刹的独特魅力。
龙湖古寨,宛如一颗隐匿在潮汕平原的璀璨明珠,静静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与辉煌。它位于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护堤路旁,地处韩江中下游之滨,始建于 1000 多年前的南宋年间,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是潮汕滨海的贸易重镇。虽历经岁月洗礼,如今依然保存着 100 多座古建筑,堪称 “潮汕古建筑博览”,有着 “潮居典范、祠堂千家、书香万代” 的美誉。
这座古寨呈带状,南北走向,面积约 1.5 平方公里,寨内辟三街六巷,从门到街巷布局精巧,设计有致,布置明朗,俨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筑风格与古时潮州府极为相似,故有龙湖是潮州小城之称。古寨的结构十分讲究,是先人按照九宫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由于形似 “龙脊”,加上该寨四周韩江水、池塘湖水环绕,因而得名 “龙湖”,直街东面有三条街,西门有六条巷,形成了规整的 “三街六巷” 格局。在街巷中,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鳞次栉比,多达 100 多座,不少建筑有五进、十进之深,彰显着昔日的繁华昌盛。
漫步在古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潮汕。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特色,既有线条洗练的宋式建筑,风格简约的明式建筑,又有华贵尚美、精雕细刻的清式建筑,还有中西合璧的华侨建筑,几乎荟萃了潮汕地区所有民居样式,见证昔日 “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 的风范与气派。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还荟萃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绘、贝灰塑等典型的潮汕民间工艺精华,每一处雕花、每一幅彩绘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栩栩如生,美轮美奂,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古寨为多姓聚居之地,姓氏最多时达 72 姓,今余 21 姓,因而祠堂众多,不仅有数十座不同姓氏的宗祠,还建有全国唯一的女性祠堂阿婆祠、纪念老师的先生祠。阿婆祠是古寨的一大特色景点,它打破了传统祠堂只为男性设立的惯例,为一位勤劳善良、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老妇人所建,体现了潮汕人重义行孝的传统美德,其建筑风格庄重典雅,木雕、石雕等装饰精美绝伦,让人印象深刻。此外,古寨还有 “探花第”“进士第” 等诸多名人故居,如因直言不讳而被下压名次的冠军型探花姚宏中,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也为古寨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除了祠堂府第,龙湖古寨的书院、书斋也颇为闻名,目前仍可寻得踪迹的就有三十余处,如 “读我书屋”“芥舟书斋”“友竹居”“梨花吟馆” 等,书斋名字各具意蕴,别有情趣,可见龙湖寨尊师重教之风盛行。在那个科举取士的年代,这些书院、书斋培养出了众多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为潮汕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记载,龙湖寨历代科举出身的进士、举人达 53 人,名人的题词、书法、碑记也相当多,潮州牌坊街上的 39 座牌坊中,就有 5 座是为龙湖古寨的先贤所建。
如今的龙湖古寨,虽已不复昔日的商业繁华,但那份宁静与古朴却更具韵味。寨内仍有不少居民居住,生活气息浓郁,每逢节假日,还能吸引不少穿着民族服装的游客前来打卡拍照。古寨北门是一座小型门楼,穿过门洞,便是古寨主街,长约 1.2 公里,街面两侧是各色店铺,售卖着潮州本地小吃特产及小玩意,商业气息略重;而往古寨深处走去,街上只有骑着单车来回的居民,伴随着日落余晖,那种悠然惬意的感觉让人沉醉。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潮州美食,如炒面、原桥头粿汁、培浩鹅肉饭、大鼎牛杂等,还有龙湖酥糖、糖葱薄饼、腐乳饼等特色糕点,让味蕾尽情享受一场美食盛宴。
龙湖古寨,就像一部无言的史书,承载着潮汕地区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与人文精神,是一个能让心灵得到沉淀、感受岁月静好的地方,等待着每一位游客去探寻它的神秘与魅力。
许驸马府,坐落于潮州市区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 4 号,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千年老者,静静伫立,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它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 - 1067 年),距今已有 950 多年的历史,是北宋英宗皇帝赵曙之女德安公主所嫁驸马许珏的府第,潮州人俗称之为 “许驸马府”。这座府邸历代屡有维修,占地面积约 2450 平方米,建筑格局近似于 “驷马拖车”,院内共有大小不同的厅房 55 间,天井 11 个,水井 4 口,是现存潮州 “府第式” 民居的最早形制,被誉为 “中国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1996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驸马府的建筑风格独特,兼具古朴与精巧之美。主体建筑为三进五开间,首进与后座均带插山厅、房,合为九间;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包。主体的三进与插山构成 “工字” 格局,围屋隐伏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之独特设置。整座建筑为硬山屋顶,屋面举折、出檐平缓,正脊两端从山尖伸出石质鳌尖,垂脊头开嘴甚长,尽显宋代建筑的典雅韵味。屋架为穿斗或梁架结构,瓜柱、驼墩雕刻精细,大门上有 24 瓣木制圆形门簪,柱子多为圆形,并立于条状石地梁 —— 地栿上,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墙体为板筑夯灰和青砖浆砌,门厅东西侧及后座正厅东侧墙壁仍保留桃红色之竹编灰壁,此乃地道之宋代型制,既省工省料,又能起到隔音隔热的作用。
府内有三件极具特色的宝物,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一为 “S” 型排水系统,依照潮汕地区风俗,雨水从天上来,为使整座府第排水顺畅且走水不直接外排,按照 “一不穿房,二不穿廊” 进行排水设置,形成了 “S” 形的排水走势,寓意着聚财集财、防财外泄;其二是石地栿,它由石料制成,有三大作用:防止白蚁虫害的侵蚀,保护木质构件不受潮湿腐化;调节上部荷重,充当地基作用,各方受力均匀,使府邸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历经千百年仍屹立不倒;起到抄平的效果,让府邸整体显得整齐一致;其三便是竹编灰壁,这是南方特有的建筑物,墙体主要用竹片和竹篦编制,再和上泥土和贝灰做成。
如今,许驸马府内主要陈列展览有:潮州民居建筑特色展、潮州婚俗展、潮州民俗 “出花园” 展、许氏家族史展,展览内容融历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踏入府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宋代的潮州,能深切感受到当时的建筑风貌与人文气息,是了解潮州历史文化、探寻宋代建筑奥秘的绝佳去处。
甲第巷,位于潮州古城的中南部,是古代潮州仕宦商贾望族聚居之地的典型代表,犹如一部无言的史书,承载着潮州的历史与文化。它东通太平路,西通下西平路,长不足 200 米,却集中了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明清宅院,漫步其中,仿佛能穿越时光,触摸到古代潮人生活的气息,细细品味那历史的余响。
巷内的宅院建筑风格独特,兼具古朴与精巧之美,融合了潮汕地区特有的工艺,如金漆木雕、石雕、嵌瓷艺术、书法、绘画等,是潮汕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尤其是镶瓷,堪称甲第巷最大的看点,每一家大宅,从屋顶到大门,均由瓷片装饰,大部分呈现故事画的形式,种类繁多,为大宅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性,这在其他地区的古宅中是极为罕见的。厝角头也是潮州民居的一大特色,在以硬山顶为型的屋顶侧面,筑有凸起来的厝角头,民宅较多为人字形,祠堂庙宇较多为锅耳形,其上半部多用彩画、嵌瓷作为装饰,造型精致,种类多样,使潮汕建筑更具艺术效果。
这里的每一座宅院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背后的故事。诸如饶宅,据说是书香门第,门匾 “本稳”,颇有儒风,花园名为 “半园”,处处透露着谦冲谨慎和分寸;“大夫第”“资政第”“儒林第” 等匾额,兼具书法和历史价值,与巷子连接的牌坊街区交相辉映,彰显着当年大屋主人的荣耀家史和高贵地位。这些宅院不仅是居住之所,更是潮州古城风情的传承与记载者,如今成为了研究古代潮州社会、建筑艺术和民俗风情的宝库。
己略黄公祠,坐落于潮州市湘桥区义安路铁巷 2 号,宛如一颗隐匿在潮州古城街巷中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艺术光辉。它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年),是一座二进院落,由曾任广西思恩知府的黄鹏飞(号己略)所建,虽历经百余年风雨洗礼,却依旧保存完好,是潮州木雕艺术的集大成者,有着 “潮州木雕第一绝” 的美誉,于 2001 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踏入己略黄公祠,仿若踏入了一座木雕艺术的奇幻世界。门楼屋架上,精美的石雕率先映入眼帘,门额正面阴刻 “己略黄公祠”,背面镌有 “孝思维则”,彰显着祠堂的庄重与肃穆。大门两侧分布着四幅沉刻的碑文,内容是嘉应人温仲和用隶书书写的 “己略黄公祠堂颂”,左右还有两幅沉刻的图画,左边 “松鹤同龄” 图寓意长寿,右边 “竹鹿同春” 图象征气节高、福禄满,文化韵味十足。门楼左右屋架上装有的《封神演义》人物故事连环画幅石雕,人物造型逼真、结构严谨、表情生动,生动地刻画了西周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让人不禁驻足细细品味。
祠堂内的木雕作品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梁枋两端装饰着形态各异的龙、凤、狮等祥瑞动物,它们或威风凛凛,或飘逸灵动,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起,给整个祠堂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庄重的氛围。“铜雀台”“张羽煮海”“水漫金山” 等戏曲传奇、民间故事则是木雕创作的主要题材,还有 “韩江丽景” 等展现地方风光的作品,将潮州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巧妙地融入其中。这些木雕装饰,在技法上采取了圆雕、沉雕、浮雕、镂空等不同手法,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象地表现了多层次的复杂内容。如拜亭木载下的金漆木雕装饰,堪称祠堂最为精彩之处,以 “水漫金山” 为例,用连环画幅形式,再现了白娘子与法海斗法的壮观场面,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虾兵蟹将活灵活现,让人仿若身临其境。更令人惊叹的是拜亭木载下两边装有十八只金漆木雕凤凰,其造型传神生动、工艺精雕细刻,它们头顶梁架,不仅起到拱托的作用,视觉上还有升腾效果,减少屋顶空间的压抑感,与其它内容的金漆木雕融为一体,展现出一个金碧辉煌、精美绝伦的装饰空间。
在色彩运用上,己略黄公祠的木雕充分展现了潮州木雕的特色,运用了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等三大类表现手法,使整座建筑物轻重有别,层次分明。绝大多数木雕采用金漆木雕,即刻后髹漆贴金,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尽显华丽与尊贵。祠堂后厅中槽屋架是 “三五木瓜十八块坯” 的典型结构,承载着潮汕民居对家族延绵不绝、多子多福的美好期许。后厅还有一处 “金漆木雕陈列馆”,陈列着部分难得一见的精美潮汕木雕精品,让人得以近距离欣赏这些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感受潮州木雕的精湛技艺与深厚内涵。
己略黄公祠规模虽不大,但它集潮汕传统建筑艺术之大成,不论石雕、木雕、金漆画、嵌瓷,应有尽有,且雕刻做工精巧华丽,每一处细节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潮州木雕艺术殿堂,承载着潮州木雕鼎盛时期的辉煌,向世人展示着潮州木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木雕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
潮州的这十大打卡地,每一处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散发着文化的魅力,无论是古老的桥梁、庄严的祠堂,还是繁华的古街、宁静的园林,都能让您感受到潮州的独特风情。在这里,您可以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领略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品味地道的潮州美食,收获一场难忘的旅行体验。潮州,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正等待着您前来探索,留下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快来开启这场梦幻打卡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