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古代名人简介

2024-12-25

韩文公:潮州文化的启明星

提及潮州古代名人,韩愈的名字如雷贯耳。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位居 “唐宋八大家” 之首,其文学成就和思想理念影响深远,而他与潮州的渊源更是一段千古佳话。

元和十四年(819 年),唐宪宗佞佛,派遣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入宫供奉,此举引得京城上下一片狂热。刑部侍郎韩愈挺身而出,毅然上呈《论佛骨表》,直言佛骨乃 “朽秽之物”,力谏宪宗停止这一荒唐行为,言辞激烈,毫不避讳。这篇奏章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触怒了宪宗,韩愈因此获罪,被判处极刑。幸得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全力求情,韩愈才免去死罪,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被贬潮州,虽身处逆境,却并未意志消沉,而是迅速投身于当地的治理与建设之中,在短短八个月的任期内,为潮州百姓做了诸多实事,成就斐然。

刚到潮州,韩愈便听闻鳄溪中鳄鱼肆虐,严重威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他果断采取行动,亲自撰写了一篇《祭鳄鱼文》,文中先晓谕鳄鱼的危害,后又恩威并施,限令其在七日之内迁徙至大海,否则将组织人力捕杀。同时,他挑选精壮之士,配备强弓毒矢,对鳄鱼展开围剿。这场驱鳄行动声势浩大,不仅有效遏制了鳄鱼的猖獗之势,还极大地安抚了民心,让百姓对这位新任刺史充满敬佩与信任。据说,此后潮州地区的鳄鱼之患大幅减轻,百姓的生活得以安宁。至今,韩江中下游沿江乡村仍保留着糊制纸鳄作为香船驱鳄戮鳄的习俗,这一传统延续千年,成为韩愈驱鳄功绩的生动见证。

韩愈深知水利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此他积极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工程。他亲自勘测地形,规划水利设施的建设,组织民众修筑堤坝、开凿水渠,以抵御洪水的侵袭,同时也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便利。在他的带领下,潮州的农田水利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业生产得以稳定发展,百姓的生活也有了更坚实的保障。例如,潮州磷溪镇砀山的金沙溪,相传便是韩愈带人开凿,这条溪流至今仍在滋润着两岸的农田,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对当地奴婢制度的弊端,韩愈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工钱与债务相抵后即可获得自由;对于债务过高难以抵债的奴婢,则由官府出钱赎买,恢复其自由身,并明令禁止此后蓄奴的行为。这一举措旨在解决因债务纠葛而导致的人口贩卖和奴役问题,体现了韩愈对人权的尊重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他的这一善政缓和了社会矛盾,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对潮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当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教育方面,韩愈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发展。他发现潮州州学荒废已久,官吏不重视教育,后生们也缺乏学习的风气,导致百余年来无人考取功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韩愈重新兴办潮州州学,大力举荐当地的贤能之士赵德,任命他为海阳(今潮州)县尉,专门负责州学的教育事务。同时,韩愈慷慨地捐出自己在潮州期间的俸禄,用于补助学生的膳食费用,解决了学生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求学。在韩愈和赵德的共同努力下,潮州的学风日渐浓厚,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后来潮州人才辈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潮州逐渐赢得了 “海滨邹鲁” 的美誉。

韩愈在潮州的功绩卓著,百姓对他感恩戴德,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将鳄溪改名为韩江,东山(笔架山)改名为韩山,妇女蒙面的头巾取名为韩公帕,还修建了韩文公祠、思韩亭、昌黎路等众多纪念性建筑。这些地名和建筑,不仅是对韩愈的深切怀念,更是韩愈对潮州深远影响的有力见证,它们承载着潮州人民对韩愈的敬仰与感恩之情,也成为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至今仍熠熠生辉。

王大宝:岭南才俊,刚正之臣

在潮州的历史长河中,王大宝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智慧与正义的光芒。他生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 年),字元龟,是南宋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区)人,在当地享有崇高声誉,其事迹与精神传颂至今,为后世所敬仰。

建炎二年(1128 年),王大宝在殿试中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力压众多学子,荣获第二名,成为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授任南雄州教授,从此踏上仕途,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在为官之路上,王大宝始终心系百姓,积极为民请命,致力于减轻民众的负担。绍兴十九年(1149 年),他在连州知州任满回朝之际,目睹连、英、循、惠、新、恩六州人口稀少、贸易凋敝的困境,百姓生活艰难。于是,他怀着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毅然向朝廷上书,详细阐述了六州的实际情况,恳请减免 “免行钱”。他的奏疏言辞恳切,论据充分,打动了朝廷,最终使六州百姓的经济压力得到缓解,生活也逐渐有了起色。

在国子监业任职期间,王大宝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直言不讳的性格,察觉到 “月椿钱”“折帛钱” 等赋税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端。这些不合理的赋税严重加重了江南百姓的负担,导致民不聊生。他毫不畏惧权贵的压力,挺身而出,向朝廷直陈这些赋税制度的危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精神。

任提点福建刑狱时,王大宝途径临漳,看到当地的道路崎岖难行,百姓出行极为不便,而且盗贼时常出没,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他当即决定捐出自己的俸禄 30 万文,招募民工,组织力量修筑临漳官道。在他的精心策划和监督下,官道顺利建成,不仅方便了百姓的日常出行,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交流和发展,为当地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大宝不仅在民生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在国家的政治舞台上,尤其是在南宋面临金兵入侵的艰难时刻,他更是坚定地站在了抗金的最前线,成为了主战派的中流砥柱。

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宋孝宗即位,王大宝被任命为礼部侍郎,不久后擢升为右谏议大夫。他深知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于是积极向孝宗进言,力陈抗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力促使孝宗下定抗金决心,坚决排除朝中的媾和之论,积极图谋恢复中原,以不负天下百姓的期望。

在抗金名将张浚督师北伐期间,王大宝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和积极的配合。当宋军在符离溃败,抗金形势急转直下,主和派纷纷跳出来攻击张浚时,王大宝没有丝毫动摇,他立即向宋孝宗进言:“危疑之际,非果断持重,何以息横议。” 他的这一建言稳定了当时动荡的局势,让孝宗在关键时刻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然而,主和派的势力在朝廷中逐渐占据上风,孝宗的抗金决心也开始动摇。秦桧余党汤思退被擢升为左丞相后,极力主张与金朝议和。面对这种情况,王大宝毫不退缩,他三次上奏,言辞激烈地直言谏止议和,痛斥汤思退的投降行径和短视行为,指出这种求和的做法将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和耻辱。但由于主和派把持朝政,宋孝宗最终听信了媾和主张,撤销了江淮都督府,张浚也被罢职,王大宝也因此被免去右谏议大夫、兵部侍郎之职。

不久后,金兵乘虚渡淮南侵,南宋由于准备不足和军事力量的削弱,无力抵抗,被迫屈辱妥协,与金签订了和约,承认金、宋为 “叔侄之国”。这一结果让朝野上下痛心疾首,许多人都对王大宝的先见之明和勇敢谏言表示敬佩和惋惜,当时朝野上下无不 “以大宝前言不用为恨”。

尽管遭受了挫折和打击,但王大宝的爱国情怀和抗金信念从未改变。他的事迹在潮州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楷模,被推为 “潮州八贤” 之一,其高尚的品德和英勇的行为为后世所敬仰和传颂。

王大宝对儒学研究颇深,尤长于易学,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周易证义》《书解》《诗解》等著作。他的学术成就不仅丰富了南宋时期的文化宝库,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在岭南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潮州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大钦:潮汕骄子,文状元传奇

在潮州的历史天空中,林大钦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其聪慧与才华令人赞叹,其生平事迹充满传奇色彩,为潮汕地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林大钦生于明正德六年(公元 1511 年),原名林大茂,家境贫寒,但这并未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自幼聪颖嗜学的他,对书籍有着强烈的热爱,在书肆中看到宋代苏洵的《嘉祐集》后,便爱不释手,恳求父亲购回家中,日夜研读,随后又深入探究苏轼、苏辙的文章,悉心揣摩苏氏父子的文法,经过长期的刻苦钻研和积累,他逐渐融会贯通,行文风格与三苏颇为相似,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和才华。

尽管生活艰苦,林大钦却从未放弃学业,反而更加勤奋努力。18 岁时,父亲离世,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他稚嫩的肩上,他不得不通过代人抄书、受聘于私塾等方式维持生计,同时也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读书,不断充实自己,其坚毅的精神令人钦佩。

嘉靖十年(1531 年),林大钦参加潮州府乡试,以一篇《论李纲十事》崭露头角,其文章得到广东提学副使王世芳的赏识,并推荐给巡按御史吴麟,二人对其才华赞叹不已,认为他必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佳绩。同年秋,林大钦参加府试,荣获第六名举人,其文学造诣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和肯定,也为他日后的科举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嘉靖十一年(1532 年),林大钦满怀壮志地踏上了进京赴考的征程,参加了由明世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在殿试中,他针对当时 “耕者无几而食者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又加以水旱虫蝗之为灾,游惰冗杂之为害,边有烟尘,内有盗贼” 等严峻的社会问题,凭借着自己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撰写了长达数千言的《廷试策》。文中,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当政者 “未知斯民冻馁流离之实,未得足民衣食之道”,并认为 “天下之所以长坐于困乏”,根源在于 “游惰”“冗杂” 之弊,进而提出了均田、择吏、去冗、省费、辟土、薄徵、通利、禁奢等八项除弊措施,逻辑清晰,论说精辟,切中时弊,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担当精神。林大钦的这篇《廷试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文字汪洋恣意、纵横恣肆,令嘉靖皇帝赞叹不已,最终从三百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钦点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成为了潮汕地区的骄傲,当时他年仅 22 岁,如此年轻便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在中国科举历史上实属罕见。

林大钦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学术思想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生活在阳明心学盛行的时代,与王阳明的弟子交往密切,通过切磋学问间接接受了阳明心学的熏陶。在其学术生涯中,早期虽受阳明学说影响,但也保留了朱学的痕迹;嘉靖十五年后,逐渐摆脱朱子学说,倾向阳明之道;而到了晚年,他的学术思想又发生了转变,开始谈 “道” 说 “道”,崇尚 “无为”,与道家学说的理念相契合,主张顺应自然、不妄作为,其思想的变化反映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然而,林大钦的仕途并不顺遂。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他目睹了朝臣之间的勾心斗角以及权臣的跋扈排挤,深感 “人事多舛错,百年会多忧”,对官场的黑暗和腐朽深感失望。加之母亲不适应京城的气候,体弱多病,林大钦遂于嘉靖十三年(1534 年)毅然告假,奉母回乡侍养,从此远离了官场的纷争,回归到家乡的怀抱。

回到潮州后,林大钦在华岩山宗山书院讲学,将自己的学识和思想传授给家乡的子弟,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此讲学著述,与海内贤士大夫书信往来,切磋学问,其学术思想和文学才华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推动了潮汕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在当地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深受学子们的敬仰和爱戴,其教诲如明灯照亮了许多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们追求知识和真理。

在民间,林大钦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横溢,更体现了他的机智和善良,也从侧面反映了潮汕地区人民对他的敬爱和怀念之情,使他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了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至今仍在潮汕地区的文化传统中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奋发向上,为传承和弘扬潮汕文化而努力拼搏。

黄锦:明末忠臣,文化传承者

黄锦,字孚元,号絅庵,生于明万历年间,是广东饶平宣化都大埕(今东界大埕乡)上黄村人,乃明末礼部尚书、书法家,在潮州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锦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勤奋好学,对诗文经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这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和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历三十七年(1609 年),黄锦考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 年)登壬戌科进士,选进翰林院学馆深造,从此步入仕途。在朝为官期间,他刚正不阿,坚守正义,以清正廉洁的品格和卓越的才能赢得了士林的赞誉和尊重。

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权倾朝野,许多大臣纷纷依附阉党,以求自保或谋取私利。然而,黄锦却不为所动,坚决不与阉党同流合污。天启六年(1626 年),魏忠贤意图在国学馆西侧建造生祠,拟调黄锦专司其事,这在当时被视为一种荣耀和晋升的机会,但黄锦却义正言辞地拒绝道:“彼阉竖也,吾史官也,吾安能以好官预阉事而贻万世笑端乎!” 他认为参与此事是对儒林圣地的玷污,是知识分子的奇耻大辱,于是毅然要求调离翰林院,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和尊严。他的这一行为展现出了非凡的气节和坚定的原则,在当时趋炎附势的官场环境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崇祯元年(1628 年),明熹宗去世,崇祯帝即位,黄锦被召回京师,继续在翰林院任职,并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如待讲、分校、礼闱等职,还亲自参与修校卷帙浩繁的经学史籍《十三经》《二十一史》。在这些工作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学术专长,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为这些经典史籍的修订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加准确、完整地流传后世。同时,他还积极参与朝廷选拔官员的工作,凭借着自己敏锐的眼光和公正的态度,为朝廷举荐了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黄锦也因此在士林中威望日隆,成为了众人敬仰的楷模。

崇祯十二年(1639 年)冬,黄锦转任知制诰副总栽,他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向崇祯帝上书,直言不讳地弹劾阉党人物邓希诏、孙茂林两人,其言辞激烈,所列举的罪行皆切中要害,崇祯帝审阅奏章后,对他的奏请予以批准,严惩了这两名阉党余孽,满朝文武对黄锦的勇敢和正直拍手称快,他也因此成为了朝中正义力量的代表之一。同年十月,黄锦升礼部侍郎,不久后又转吏部侍郎,崇祯十四年出补南京礼部尚书,成为了朝廷的重要官员之一,肩负着更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然而,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严重,崇祯皇帝虽有心挽救局势,但性格多疑,频繁更换和滥杀大臣,加上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后金势力也不断侵扰边境,明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黄锦深知独木难支,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他感到心力交瘁,于是产生了洁身自好、退归林下的想法,并三次推辞入阁为首辅(宰相)的任命。在任南京礼部侍郎的第二年(1639 年),他以病乞归,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黄锦回到了家乡潮州,希望能在故乡度过平静的晚年时光。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 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黄锦听闻此噩耗,悲恸欲绝,对国家的命运深感痛心和无奈。

隆武元年(1645 年),朱聿键在福州建立南明政权,黄锦于国家危难之际,毅然再度出山,奔赴福州投效隆武帝,被起用为礼部右侍郎,不久后升任尚书,并加太子太保衔,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卓越的才能为南明政权效力。然而,南明政权内部矛盾重重,朝臣们勾心斗角,互相攻讦,朱聿键虽有恢复之志,但无奈局势已难以挽回。黄锦深知事已不可为,于隆武二年以年老为由请求皇帝放归,隆武帝有保留地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令其回潮州后招抚潮州、惠州旧明部卒,从潮惠一带起兵抗清。但未等他回到潮州,清军便已攻陷福州,南明政权灭亡,随后潮州、广州、惠州等地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黄锦历经艰险,辗转回到潮州,此时降清后的郝尚久驻兵潮州,黄锦听闻郝尚久有反清图谋,便毫不犹豫地倾家财助饷,以支持反清复明的事业,表现出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对明朝的忠诚。可惜郝尚久兵败,黄锦为躲避战乱,走匿于离城郭 12 公里处的石庵山石洞中,韬晦林下,隐居读书,在此期间,他在石庵山留下了 “最上岩”“寒拾留响” 等摩崖石刻真迹,这些石刻不仅展现了他的书法艺术造诣,也成为了他在那段艰难岁月中的精神寄托和历史见证。

后来,鉴于黄锦在士林和百姓中的崇高声望,清朝朝廷对他予以赦免,黄锦得以在郡城城西自己的尚书府安度晚年。但终其一生,他始终坚持与清廷不合作的态度,坚决不仕清,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民族气节和对明朝的忠诚不二。在晚年的时光里,他专心致志地投身于文化事业,写诗作赋,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寄托于诗词之中,其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感慨,也有对家乡山水的赞美,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著有《笔耕堂集》等传世之作,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他还热衷于搜集整理故乡大埕一带的乡史旧闻和文人著述,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家乡的文化传统,让后人能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此外,他还积极传授书法技艺,其书法风格独特,融合了多种书法流派的特点,笔法精湛,线条流畅,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书法作品在潮汕地区流传甚广,对当地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人才,为潮汕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事迹和精神也成为了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后世子孙为传承和发展家乡文化而不懈努力。

刘允:体恤民情,德政楷模

刘允,字厚中,北宋海阳(潮安)人,生于 1069 年,卒于 1125 年,是潮州前八贤之一。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宋绍圣四年(1097 年)进士及第,开启了其辉煌的仕途生涯,历任循州户曹、程乡知县,后又相继担任新、循、梅三州知州以及化州、桂州知州等职务,其为官生涯足迹遍布多地,所到之处皆留下了令人称赞的政绩和口碑。

刘允为政以体察民情、关心民瘼为要旨,致力于改革弊政,减轻百姓负担,为当地百姓谋福祉,是一位深受民众爱戴的好官。初任循州户曹时,他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断力。当时,官仓积弊已久,官府巧立名目,肆意对百姓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刘允到任后,毫不犹豫地采取强硬措施,坚决禁止多收各种附加的 “横费”,明确规定只能收取正常的税费,成功地将多年的积弊予以革除,使百姓免受无端的盘剥,赢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护和赞誉。

在程乡知县任上,刘允同样以百姓利益为重,敢于为民请命。当时恰逢天下大旱,赤地千里,农作物严重失收,百姓生活陷入困境。然而,州府官员却对此熟视无睹,依旧照常催租逼赋,这无疑给本就艰难的百姓雪上加霜。刘允见状,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向州府详细阐述了当地的受灾情况,恳请减免租赋。恰逢朝廷派遣使者南下察访,刘允抓住这一契机,立即写奏本 “具丰歉状入奏”,如实向朝廷反映程乡受灾的真实情状,其言辞恳切,论据详实,最终打动了朝廷,特准程乡灾民免租,使得当地百姓得以暂时缓解生活压力,度过了难关。

不仅如此,刘允还坚决抵制不合理的税费政策,维护百姓的经济利益。依照当时的税费惯例,各地民众需逐年输纳供给军队的 “军衣布”,折合钱币每户年缴 300 钱。然而,官市购买上输朝廷的 “贡布” 却价值 1200 钱,漕使传檄所属州县按 “贡布” 的官市价 “令民折纳”,这将使民众的负担瞬间增加数倍。刘允深知百姓不堪如此重负,为了程乡民众的利益,他毅然决然地拒绝执行漕使的指令,并义正言辞地表示:“倘使者怒,不过逐令耳。” 随后,他据理申辩,指出各户按惯例折合价缴纳 “军衣布” 的钱是供给军士的,“贡布” 按官价购于市是供奉朝廷的,两者用途不同,价格自然不能混为一谈。漕使面对刘允的坚定态度和合理申辩,毫无办法,最终只得作罢,这一举措大大地减轻了程乡民众的经济负担,让百姓得以在艰难的世道中维持生计。

徽宗政和年间,刘允擢升为化州知州。化州南濒大海,物产丰富,尤其是玳瑁、翡翠等珍贵物品产量可观。然而,当地官吏却借此机会谋取私利,经常以内库钱购买这些奇珍异宝敬献上司,每次 “所费万计”,而后又将这些费用转嫁到百姓身上,导致民不聊生。刘允到任后,果断采取行动,将这种腐败的弊端坚决予以废止,使百姓不再遭受无端的搜刮和压榨,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当地社会也因此逐渐趋于稳定和安宁。

同时,刘允还十分重视司法公正,积极着手处理历年积案。在他的努力下,短短 10 天之内,便妥善地清理了百余宗长期未决的宿案,为众多蒙冤受屈的百姓伸张了正义,使得化州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百姓对他的敬仰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其公正廉明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百姓心中的青天和楷模。

刘允不仅在为官方面政绩卓著,其个人品德和文化素养也颇高。他胸怀广阔,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医卜诸书等方面皆有深入的研究和涉猎,可谓学识渊博,贯通古今,被时人赞誉为 “厚中渊博称书囊”。他还爱好韩愈的文章,曾于大观初年(1107 年),精心收集京、浙、闽、蜀等地的韩文各种刻本,以及唐代潮州人赵德所选的旧本,参照石刻本,仔细订正韩文,并利用本地昌黎庙的香火钱作为经费,将韩文刻版印行,这一举措成为了潮州一地宋椠韩集之始,对潮人学习韩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潮州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文化影响力也在当地广为传播,激励着后世学者不断追求学术进步和文化传承。

宣和七年(1125 年)农历四月初一午夜,刘允与世长辞。临终前,他仍心系家人,亲笔写下遗训,嘱咐儿孙辈要勤俭持家、忠厚待人,尤其强调丧葬不可效法于愚俗,展现出了他一生坚守的朴素价值观和高尚品德。去世之后,宋高宗赠谥他为 “上柱国左金紫光禄大夫”,以表彰他在为官期间的卓越功绩和高尚品德,这也是对他一生奉献的高度认可和肯定。其长子刘昉,深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也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政尚宽恕,积极劝课农桑,保护文物,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父子二人皆在潮州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成为了后世潮州人传颂和学习的榜样,其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潮州人坚守正道、勤政爱民、传承文化,为家乡的繁荣发展不懈努力。

潮州名人文化的时代回响

潮州古代名人的辉煌成就和崇高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持久的光芒,照亮了潮州发展的道路,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潮州人,激励着他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断追求卓越,为家乡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今时代,潮州人民传承着先贤们的精神,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致力于将潮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潮州人也秉持着先辈们的坚毅、智慧和担当精神,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续写着潮州发展的新篇章,让潮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向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稳步迈进,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着先辈们的伟大精神,使潮州古代名人的文化价值在当代社会得到充分的彰显和延续。